信息块链宝藏在掘江湖金区数据谁上的
你知道吗?远古人类最早的商业记录居然是写在黏土板上的债务清单!公元前3400年,苏美尔人就懂得用楔形文字记录谷物交易了。这让我不禁感叹,人类对数据的执着简直刻在了基因里。
说到这个,我突然想起印度涂料巨头Asian Paints的传奇故事。这家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就花了相当于今天几千万美元的价格,买了台比印度顶级科研机构还要强大的计算机。他们可不是疯了,而是要用这台机器收集全国各地的油漆销售数据。结果呢?靠着98%的需求预测准确率,他们硬是把市场份额做到了50%以上。
金融数据的"军备竞赛"
1835年那会儿,欧洲的交易员为了比别人早几个小时获得市场消息,竟然训练信鸽来传纸条!每条消息的价格换算到现在得超过500美元。等我看到1867年电报出现后,西联汇款的员工花了20多万美元就为了在交易所里架设行情终端时,突然就觉得现在的数据订阅费好像也没那么贵了。
这让我想起了彭博终端的发家史。1981年,迈克尔·布隆伯格用1000万美元遣散费创业时,谁能想到他的终端机有一天能每秒处理2300万个数据点?现在金融从业者宁愿每年花2万美元订阅费,也不愿自己去收集那些分散在各处的原油集装箱动态数据。
Web3的数据革命
说到区块链数据,最让我兴奋的是它的开放性。在亚马逊,你可能永远不知道上周卖出了多少台Xbox;但在OpenSea上,每个NFT的交易记录都是公开透明的。这就好比所有人都能看到沃尔玛的实时销售数据,想想都觉得刺激!
不过问题来了:以太坊每12秒就产生一个新区块,Solana更是快到每400毫秒一个。这些海量数据就像未经提炼的原油——直接使用的话,普通人根本无从下手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Arkham、Nansen这些"数据炼油厂"能活得这么滋润。
四大掘金者的生存法则
我发现这个行业的玩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:
1. 金融机构:这些"金主爸爸"的数据需求最苛刻。他们不仅要交易数据,还要合规和税务报告。像Chainalysis这样的服务商从来不在网上标价,因为每个case都得派销售团队去谈。
2. 开发者:这群"技术宅"最在乎API好不好用。Covalent、The Graph这些索引器就像数据界的"搬运工",帮开发者把原始区块链数据整理成方便调用的格式。
3. 研究机构:我们Decentralised.co就属于这类。说实话,要不是有Dune这样的平台,光是清理数据就能让我们的分析师秃头。
4. 散户投资者:DefiLlama这类免费工具能活下来真是个奇迹。后来我才明白,他们玩的原来是"100万用户里转化5%"的数学游戏。
看不见的护城河
很多人以为数据生意就是简单的"复制粘贴",其实大错特错。真正的护城河藏在三个地方:
首先是人才。能把原始数据变成投资洞见的人,比会写代码的熊猫还稀缺。Velo Data那些有传统金融市场经验的团队,做起事来就是不一样。
其次是基础设施。你知道要完整捕获内存池数据需要同时在多少节点部署监控吗?这个成本足够吓退大多数跟风者。
最后是网络效应。Nansen的地址标签系统就像给区块链装上了"人脸识别",后来者想复制?难!
未来的无限可能
最近看到Dune开始整合AI功能,我激动得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。想象一下,以后跟ChatGPT说"帮我分析下最近鲸鱼地址的动向",它就能直接调取链上数据给出报告,这该多酷啊!
这让我想起谷歌地图开放API后催生的打车软件革命。现在的Web3数据平台,不正是在为未来的去中心化应用搭建类似的基础设施吗?虽然我们还看不清最终会涌现出什么新物种,但有一点可以肯定:在这个数据即石油的时代,掌握信息提炼术的人,终将成为新世界的"炼金术士"。
(责任编辑:视点)
-
说实话,看到这则新闻时我整个人都不好了。谁能想到,堂堂斯坦福大学的法学教授竟然会干出这种事?FTX破产管理人最近把创始人SBF的父母告上了法庭,指控这对"精英父母"借儿子公司的光中饱私囊。这简直就是现实版的"家族企业"黑幕啊!教授父亲变身"地下CEO"根据法庭文件揭示的内幕,SBF的父亲约瑟夫·班克曼作为税法专家确实有两把刷子。他最初只是免费给儿子公司当顾问,后来却逐渐掌控了关键决策权。想想看,一... ...[详细]
-
香港加密市场的新机遇:新火科技如何为VASP牌照申请保驾护航
当香港政府去年10月发布数字资产支持政策时,我就预感到这个东方金融之都将迎来一波加密新浪潮。果不其然,今年6月1日香港证监会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新规生效后,整个行业都沸腾了。香港VASP牌照为何如此抢手?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加密市场监管的经济观察者,我必须说香港这次真是下了一盘大棋。现有的HashKey、OSL等持牌机构暂且不提,光是新入局的就有HKVAX、VDX这些新兴平台,甚至连老虎证券、富途证券这样... ...[详细]
-
Celestia的商业困局:靠抢以太坊Layer2的生意能走多远?
说实话,Celestia的这个商业构想让我想起了当年滴滴和快的大战时的补贴策略。他们想通过低价策略从以太坊DA层这块大蛋糕上切一块下来,但这个如意算盘真的能打响吗?Celestia的商业模式拆解Celestia把自己包装成模块化区块链时代的"最佳数据发布平台",说白了就是想做Rollup项目的"云存储"。让我打个比方,这就好比阿里云想从AWS手里抢生意,告诉开发者:"你们把数据存在我这里吧,价格只... ...[详细]
-
朋友们,最近币圈可真是热闹非凡啊!看着比特币一路高歌猛进,突破35000美元大关,我这个老金融人都不禁要感叹市场的疯狂。但有趣的是,这次的情况和以往大不相同 - 摩根大通的分析师们发现,这波行情背后站着的可不是咱们这些小散户。机构投资者正在接管市场记得去年市场低迷的时候吗?那时候都是些小散们在买卖比特币。但现在,情况完全变了。摩根大通最新报告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发现:芝加哥商品交易所(CME)的比特... ...[详细]
-
在这个数据泄露已成家常便饭的时代,我们的隐私就像被放在玻璃橱窗里展览一样脆弱。每当看到新闻里某某平台又泄露了几百万用户数据时,我都不禁摇头——难道这就是数字化生活必须付出的代价吗?直到我遇见了零知识证明这项神奇的技术,它让我看到了希望。为什么我们需要"隐身衣"想象一下,你去银行申请贷款,只需要证明你的收入达到标准,而无需透露具体工资数字;或者参加网上投票,能确保你的选择绝对保密。这就是零知识证明的... ...[详细]
-
最近加密货币圈子里有个消息特别有意思,作为Ripple的老搭档,Uphold又搞事情了!这次他们直接甩出2万枚XRP(折合人民币7万多)来奖励用户。说实话,在现在这个行情下,这么实在的福利确实少见。作为一个在币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,我不得不说Uphold这波操作真的很会玩。他们要求很简单:只要完成20美元的交易就能参与抽奖,而且重点是不需要专门购买XRP。这种玩法既照顾了老用户,又能吸引新用户入... ...[详细]
-
最近比特币像打了鸡血似的,24号一口气冲上35000美元大关,这波涨幅看得我眼睛都直了——短短七天就涨了21%,创下一年多来的新高。不过最让我惊讶的是,有些山寨币的涨幅简直比比特币还要疯狂。昨晚贝莱德那个乌龙事件把市场吓了一跳,BTC一度跳水到33300,好在今天早上又回到了34000附近。有意思的是,这轮行情中山寨币其实没怎么跟涨,但有那么几个币种却被炒得火热。这些暴涨币种值得关注吗?作为一名在... ...[详细]
-
Telegram Bot+T0N:加密生态的下一个风口在哪里?
说起加密圈的造富神话,2020年的DeFi盛夏至今让人津津乐道。那时Uniswap和Compound等项目的爆发式增长,不仅让无数早期参与者赚得盆满钵满,更让我们看到了区块链重塑金融世界的无限可能。而就在前不久的2023年夏天,一个名为Unibot的Telegram交易机器人突然蹿红,再次点燃了市场热情。作为一名经历过多次加密周期的"老韭菜",我至今记得第一次使用Unibot时的惊喜感受——原来在... ...[详细]
-
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?有时候生活就像在迷雾中前行,完全看不清前方的路。这时候我就会想起那句"看不清未来时就比别人坚持久一点"。作为一个经历过职场起伏的人,我深刻体会到坚持的重要性。记得2018年创业低谷期,正是靠着这份执着,最终等到了转机。现在的社会,光鲜亮丽的故事太多了。"光荣与梦想千篇一律 自律与忍耐万里挑一"这句话说得太到位了!我们总是羡慕别人的成功,却很少看见背后那些枯燥重复的日子。... ...[详细]
-
各位币圈的朋友们好!最近跟几个老韭菜喝酒聊天时发现个有趣的现象:明明行情不错,为什么还是有很多散户在亏钱?今天就想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这个事儿。第一道坎:赚了点小钱就跑说实话,我当年刚入圈时也是这样。记得第一次买比特币,涨了5%就吓得赶紧卖了,结果眼睁睁看着它一路涨到翻倍。我们散户啊,亏的时候能扛得像块石头,赚点小钱反倒坐不住了。这就像去赌场赢了100块就想跑路,生怕庄家把钱要回去。但币圈真正能暴富... ...[详细]